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切实筑牢党员理想信念根基,11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苏州市相城区消泾老街,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在实地探访中感悟革命初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奋进力量。

党员们首先来到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这座坐落于消泾老街的红色场馆,由中共吴县市委于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筹建,前身是中共苏州县委交通联络站旧址,如今已成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静静诉说着阳澄湖军民抗击日伪的峥嵘岁月。走进馆内,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定格着硝烟弥漫的瞬间,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实物见证着苏州人民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历程,场馆通过丰富的影视再现着军民同心的场景。


在复原的“沺泾茶馆”场景前,党员们驻足良久。透过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与讲解员的介绍,“阿庆嫂”原型陆佩娟以茶馆为掩护,巧妙传递情报、护送革命同志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她如何在日军搜查时镇定地将密信藏入茶壶,如何借着“添茶”的机会向游击队员传递敌军动向,一个个细节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战争年代里,普通民众用智慧与勇气筑起的 “隐形防线”。而在“大树下听故事”互动区域,“村民深夜冒雨为游击队送粮食”、“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查路条”等真实故事通过听筒缓缓展开,那些平凡人身上的家国情怀,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变得愈发具体而深刻。同时,馆内还通过复原“沈菊英带领妇委会妇女制作棉衣”场景,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坚固基石,是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随后,党员们来到阳澄湖1971仓坊。这座由20世纪70年代消泾粮仓改造而成的建筑,如今已成为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老建筑的工业质感与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在此完美交融。走进仓坊,5个保留完好的圆形筒仓与长方形粮仓格外引人注目,曾经用于储存粮食的空间,如今变身为展示非遗文化、传播劳动精神的阵地。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党员们首先观看了《一粒米的时光之旅》短片,从稻谷的播种、生长,到收割、储存,再到加工成粮食,短短几分钟的影像,不仅展现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更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在传统农具展陈区,犁、耙、水车、镰刀等农具整齐排列,部分农具旁还配有动态演示视频,清晰展示着它们的使用方法。此外,仓坊内涵盖蓝印花布艺术馆、蟋蟀盆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的区域,也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储备仓库,到服务公众的文化空间,阳澄湖1971仓坊的转变,让党员们对“劳动精神的时代传承”有了全新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转变不仅是对老建筑的活化利用,更是对劳动价值的重新诠释——无论是革命年代的生产支援,还是新时代的文化创造,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而创新则为劳动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们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了精神的双重洗礼。活动结束后,党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活动中收获的鲜活素材与深刻感悟,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把阳澄湖抗日斗争的故事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家国情怀;把1971仓坊的转型案例搬进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将继续探索“实地研学+教学转化”的党建新模式,以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切实把党建成果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