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学深悟透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2025年4月9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方涛教授来校,以“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进发”为主题为全体思政教师作了一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歧范及全体思政教师参加了此次学习研讨活动,活动由形势与政策课程负责人孙依晨主持。
讲座伊始,孙依晨老师对刘方涛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与会老师介绍了刘教授的教学及科研成果。刘方涛教授是江苏省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市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教授从“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巧妙导入开始,详细解读了今年两会召开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回顾梳理了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剖析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九大重点任务和两会释放的五大信号,并展望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刘教授指出,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节点。他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方位,国内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国际环境则呈现全球化逆流与科技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两会肩负着凝聚共识、擘画蓝图的重要使命,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刘教授以详实的数据和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他特别指出,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需要辩证看待,“这些既是挑战,更是倒逼改革创新的契机”。通过对比2024年GDP增长5.2%、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等突出成绩,他论证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优势明显,强调要透过短期波动看到新型工业化、绿色转型带来的新增长点。
“两会精神不仅是政策文本,更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密码。”对于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刘教授系统解读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体要求。他重点分析了政策组合拳的内在逻辑,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民生领域;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滴灌,着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扩大内需方面,他进一步分析了国家构建“收入增长—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的良性循环,指出当前形势下要特别关注银发经济和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在深化改革领域,刘教授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成为破解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对于防范化解风险,他通过房地产行业“软着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等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宏观政策的实施路径,帮助参会教师对国家最新政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刘教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享了自己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这门课程的核心使命是“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既要讲透中央精神的“大逻辑”,也要关联学生关切的“小问题”。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思政教师,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善于将两会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二是创新“大思政课”实践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政治过硬、情感真挚”,用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纷纷表示,刘教授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可实践路径。
讲座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歧范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成效,认为刘教授的辅导课内容翔实、逻辑突出、案例丰富,有政策的高度、理论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发人深思,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既要帮助学生打好政治理论基础,又要结合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时事热点,把知识点讲准、讲深、讲活。希望我校思政课教师以两会精神联学活动为重要契机,紧跟理论前沿,创新教研思路,狠抓教学规范,强化课程管理,不断增强课程育人效果,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