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王”抓招商 市三季度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在高新区召开 

9月30日,苏州市2019年三季度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在高新区召开。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出席推进会并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坚持项目为“王”,集中精力抓招商、选项目、盯进度、优环境,切实把优质项目打造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为苏州勇当“两个标杆”提供坚实支撑。

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主持推进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振一、市政协主席周伟强、市委副书记朱民出席推进会。

推进会前,蓝绍敏、李亚平一行调研了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太湖云谷)等重点项目。

“工厂智能化生产情况如何?”“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多少?”在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蓝绍敏、李亚平一行走进产品展示厅、生产车间,仔细询问公司发展历程、主要产品、技术工艺、智能制造、产品销售等情况,并详细了解了从陶土原料到蜂窝陶瓷到目封工序的产品特性,对企业连续第10次投产增资,并投资20亿元建设第二工厂项目,坚定在中国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希望企业坚定在中国发展的信心,扎根苏州,加大高技术产品研发投入,推动更高水平发展。

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是由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投资,于2001年底在高新区成立,主要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特种陶瓷。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五大先导产业之一,截至去年该产业总产值近千亿元。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占地181.6亩,总投资37亿元,预计2020年下半年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蓝绍敏、李亚平一行详细了解产业园的投资规模、产业规划、项目入驻等情况,要求充分发展产业集聚优势,深化产业融合,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培育基地。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长吴新明向蓝绍敏、李亚平一行现场介绍了纽迈分析仪器、嘉波通讯、上市企业总部园产业社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蓝绍敏、李亚平对高新区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以来,高新区牢牢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项目突破年”建设,在有效投入上持续发力,招商引资势头强劲,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组建运营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区招商中心),先后引入硅谷数模、法国生物梅里埃、矽格半导体等重点产业项目,1-9月,新设外资项目40个,实际使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58.8%,超过年度目标任务38%。今年5月、9月两次在日本东京、名古屋举办5场招商引资推介会,集中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6亿美元。24个市重点项目100%开工建设,1-9月,完成投资15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5.5%。

下一步,高新区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狠抓招商引资不松劲,再创高新区发展新优势。

就全市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蓝绍敏强调,以强烈的危机感、现实的紧迫感,坚决抓好投资增速和项目质量。做好项目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招商怎么抓、项目怎么选、进度怎么盯、环境怎么优四个关键问题,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落实落地。要解放思想,甩开膀子,把抓招商的鲜明导向扛起来。要瞄准世界前沿、技术高端,特别是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我们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乘胜追击,持续发力。

蓝绍敏要求,在盯项目、抓进度方面要有更大力度。要更加突出“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要以效率更高、政策更准、回应更快的目标和要求,构建“清”上加“亲”的良好政商交往模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要确保党委政府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回音,始终大于企业对困难问题诉求的呼声,“呼声”要唤来“应声”,决不能“关机”“静音”。

市领导王翔、黄爱军、吴庆文、俞杏楠、陆春云、杨知评、王飏,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出席会议。区领导陈明、华建男、王牟陪同调研。(王玉 杨井峰)

图为蓝绍敏、李亚平一行调研了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太湖云谷)等高新区重点项目。 欣萱/摄


聚焦苏州自贸片区建设“进行时”——
探路、引领、突围 全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有一个金色的建筑,被称为“生命立方”。十二年前,这里成为园区最早的生物医药孵化载体,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和创新的基因。十二年后,这片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聚集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挂牌仪式上,蒋燕敏代表赛诺菲生物医学有限公司领到了苏州自贸片区的“001”号营业执照,这是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法国赛诺菲集团首次将发展触角落在苏州,她笑称这就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此次赛诺菲在园区布局的是继法国、德国和美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研发中心。谈到为何选择园区时,蒋燕敏说:“这里既有非常完善的政策体系,也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对于园区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加入自贸区的“朋友圈”,意味着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而过去25年的发展也为园区迈向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充足的底气。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园区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苏州自贸片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占到整个江苏自贸区的一半,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努力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如今,在刚刚迎来“满月”的苏州自贸片区,许多企业已经真切享受到了制度红利,区域的营商环境也得到持续优化,一幅投资更自由、金融更开放、贸易更便利、物流更快捷、创新更活跃、人才更充沛、办事更高效、空间更广阔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九项政策落地——
企业发展享受实实在在红利
  “这项新政的推出对企业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否则我们的光伏发电项目要一年之后才能投入运行。”日前,苏州自贸片区“光伏项目容缺审批改革”落地,博世成为园区首家享受该政策红利的企业,企业设施部总监詹圣红大力“点赞”。
  园区容缺审批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展开试点,企业办理备案需提交信用报告,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可凭信用承诺替代光伏备案所需的房产证,企业取得备案证后限期补齐材料即可。“以此次博世第二工厂停车楼项目为例,该项目如果在完工后办理房产证,再申请光伏发电备案,起码要多花一年时间。有了容缺审批,可以一次性完成所有规划设计,提前进行电网接入,给企业省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真金白银。”园区经发委转型促进处处长张敏高说。
  制度的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与生俱来的使命,更是企业真切感受到自贸区红利的重要触角。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一个月内就已推出了9项创新举措,从企业需求出发,涵盖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企业加快发展、宜居宜业人才环境和全链条式企业服务等方面。
  纵观这九项政策,灵活、高效无疑是关键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发展,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目前已累计完成10余批研发用未注册医疗器械进口的申请。实行市场准入本级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布第一批32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
  惠企利企政策的出台关乎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探索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既要借鉴其他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又要立足园区以及苏州的发展实际。紧盯企业的需求,瞄准发展的瓶颈,目前已经推出的这些新政十分“接地气”。“我们经过摸排发现,自2017年9月园区承接光伏备案事项以来,共办理项目备案106件,因新建项目无房产证无法办理项目备案30余件,约占已备案规模的30%左右。”
金融创新赋能——
“金色经济”点亮高水平开放路
  自贸区是金融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金融创新比拼的大舞台。
  作为一个产业基础雄厚的开放型经济的高地,园区把以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分布的近千家金融机构作为创新突破口,以“金色经济”点亮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之路。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的“新身份”,让园区在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上有了发展新使命。
  结合产业特点和金融发展特色,苏州自贸片区正围绕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从推进金融领域开放、拓展金融跨境服务功能、提高企业跨境投融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型经济能力等4个方面积极谋划金融开放创新举措。
  事实上,一个多月来,苏州自贸片区已经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和功能创新等方面迸发出令人吃惊的发展激情。就在江苏自贸区公布当天,位于园区的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就为苏州自贸区某客户办理了进口开证、单一窗口保函、出口交单、国际汇款、跨境人民币汇款、结售汇、贸易融资等业务,实现了苏州自贸片区多项业务首发。相隔一天,工、农、建、交等银行也分别拿出了支持自贸区建设的金融服务方案,全力支持自贸区打造成为连接境内外客户、资金、产品、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日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苏州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7家银行机构自贸片区支行,以及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太平洋寿险等3家保险机构自贸片区支公司集中揭牌,加上前期已经完成揭牌的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自贸片区支行,已有12家银行、保险机构成立了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专营机构。
  有了金融的支撑,创新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建立“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完善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这是苏州自贸片区首批改革创新举措之一。目前,24家银行共同参与“关助融”项目,将企业从海关获取的相关信用信息与苏州市企业征信数据有效融合,构建更全更广的企业融资分析数据池,进一步降低贷款或担保分析成本,提升企业在银行机构的信用贷款或保函额度,首批参与试点的6家企业已获得授信额度近5500万元。
人才服务升级——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一个阳光明媚的工作日上午,Wagner Tobias来到园区高层次和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办理新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递交了各项材料之后,一杯咖啡的时间,证件新鲜出炉。“得益于自贸区成立优势,园区对于外国人的证件办理流程也有了新变化。去年我申请工作证用了15个工作日,今天我在递交材料后,短短时间内就现场拿到了证件,非常高效。”
  开放是园区发展的底色,人才则是园区创新的源泉。伴随着苏州自贸片区建设征程的起步,园区的人才服务体系也不断升级,让高端人才在这里感受到最高效率、最优环节、最优温度的服务,为自贸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这一理念在园区“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平台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该平台通过集成人才工作、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将涉及人才的政策、服务、评审、信息等“一网打尽”,实现人才创新创业各类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目前,已有人才引进落户、人事档案托管,毕业生就业协议鉴证等人才公共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外籍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站等青年人才服务,海鸥计划申报、留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海外人才服务等模块上线,人才只需登录园区“一网通办”http://one.sipac.gov.cn/或进入微信“一网通办”小程序,进入相应的选项,就可以查看事项详情、了解办事流程、进行在线办理等操作。
  创新资源引进来,也留得住,靠的是优质的营商环境。据初步统计,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挂牌至今,累计新增注册企业541家,日均企业注册数量同比上升34%,其中科技研发项目、商业服务项目、高端制造项目占比超过75%。
  当前,苏州自贸片区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中,园区充分发挥和集中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和智慧,研究提出各领域具体的改革创新内容和举措。苏州自贸片区筹备组、七个专项课题组、相关部委办局等加班加点,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深化研究推进自贸区工作,以一腔热血、一副铁肩夯实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基础。
  在全面又细致的统筹谋划下,未来的苏州自贸片区将突出中新合作、开放创新和产业转型三大特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信息来源:www.sipa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