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9月2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14-234会议室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军事理论》集体备课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歧范、全体思政教师及四位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参加了备课会。会议由军事理论课程负责人张颖老师主持。
本次备课会按照教学安排、教学展示、集体研讨三个流程展开。会议伊始,张颖老师就课程教学计划、教学重难点安排及授课注意事项做了详细介绍。为进一步确保教学方向与国家要求高度契合,张老师结合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及教材,希望本课程授课老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长,既要保障课程内容严格遵循大纲要求,又务必通过精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观与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把握本课程的育人使命。
教学展示环节由四位兼课教师针对课程不同章节,展现个性化教学设计,依次进行10分钟的授课展示。杨曦老师以 “信息化战争概述” 为主题,结合伊拉克战争等典型案例,清晰阐释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七维战场空间分布及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区别等,通过梳理五次信息革命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战争形态的重塑作用。吴敬德老师围绕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从信息资源主导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空间多维化等七大特征展开,结合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战例中作战节奏快速化的具体表现,让抽象理论简单化。胡微老师以“信息化作战平台”为主题,通过介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型武器装备,详细讲解陆上、海上信息化作战平台的技术特点与实战应用,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做类比,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准确识别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陶德胜老师则聚焦 “核生化武器”教学主题,系统介绍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分类、特性及战例,通过广岛原子弹事件、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史料等历史案例,强化学生对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危害的认知,激发牢固树立国防安全意识。
集体研讨环节,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王奕雯、马苏苑和王长顺等分别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本次教学展示进行交流。王奕雯老师认为应结合课程思政融入经验,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更紧密结合;马苏苑老师从教学节奏把控角度提出建议,强调线上教学需通过互动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王长顺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重点,案例选取兼具典型性与时代性,还要注意与大一新生刚刚结束的军训教育相衔接。三位老师的交流发言为新老教师搭建了经验交流的桥梁,有效促进了教学反思及教学能力的互助提升。
接着,教研室主任蒋婧杰老师对四位兼课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每位老师都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出认真的备课功底与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她还提醒本课程的所有授课老师,线上授课务必要注意教学用语的严谨性,坚守意识形态边界,精准表达专业术语,避免表述不当,严防教学事故,确保教学内容与价值导向的正确性。
会议最后,吴歧范院长首先对四位新加入《军事理论》教学团队的教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军事理论》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兼具知识性与政治性,教师需准确把握课程的政治属性,将教材内容与课件设计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国家国防教育方针政策;同时,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创新设计学生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互动提问、不定时签到等,提升学生参与度及学习效果。此外,他建议全体教师在备课中要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 的有机统一。
此次集体备课会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标准与育人方向,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能力提升。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优化教学设计,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坚定国防观念、维护国家安全意识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