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区域新经济结构体系建构研究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陶德胜 张明燕 

  研究项目为本课题组成员2016年苏州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结题成果

  http://map.sheitc.gov.cn/   www.china-csj.org.cn 

摘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十三五”期间,苏州创新型、开放型、外向型新经济结构体系要坚持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苏州现代产业体系,以提升开放型经济和构建苏州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形成促进创新驱动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积极发展分享经济与平台经济,加快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苏南区域创新体系、苏州新经济结构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创新驱动 科技自主创新  区域新经济结构

一、项目研究背景

(一)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开放创新发展概况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等五位同志发言。他们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问题谈了认识和看法。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提出以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地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40%,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是全球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产业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工业走廊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稻、油菜籽、淡水产品等重点农产品产量占比超过5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金融保险、航运、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特色优势突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资源丰富,集中了全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500家,涌现了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保密通信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研发投入 成效显著,研发经费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3.9%、44.3%、50%,形成了一批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区域互动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14年9月,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长江经济带 现代产业走廊。国家  改委 关于印发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指出: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经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了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提升空间和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 未来发展的提升空间集中体现在:长江经济带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题功能定位,引导沿江各省市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加快提升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要围绕战略规划布局,发挥上中下游比较优势,推动资源要素合理利用、产业布局更趋完善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知识化、低碳化发展要围绕优势产业集聚,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重点产业领域规模化、体系化、高端化发展要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围绕政策 改革创新,完善区域内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平衡机制,促进跨区域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长江经济带 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聚焦在: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优化为主线,调整产业存量、做产业增量,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全方位创新发展体系。坚持以融合为导向,推进科技、产业、教育、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建立要素资源联动机制。坚持以协同为抓手,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形成全面合作的发展机制。

响应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应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基础上,成为创新驱动的引领带、产业融合的先行带、区域协同的示范带、开放合作的共赢带:

(1)创新驱动的引领带。发挥人才、智力密集优势,健全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扩大创新成果影响,探索区域综合集成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2)产业融合的先行带。依托完善的产业门类和体系,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兴经济模式,推动物质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的紧密结合,加速产业联动和企业跨界,实现信息化推动新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区域协同的示范带。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和有序转移,推进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产业良性互动,实现长江经济带 整体发展和各区特色发展协同共进。

 

(4)开放合作的共赢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中国(上海)自贸区示范作用,与“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战略互动推进,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经验,统筹海陆双向开放,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沿海沿江全面开放合作的新格局。

 

(二) “长江经济带”中相关城市的现状及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中,以下游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中游区域城市群为龙腰,上成渝城市群为龙尾。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对比看(详见表1),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竞争优势明显,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带来新空间。

 

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城市竞争力比较

竞争力

下游城市群

中游城市群

上游城市群

综合竞争力

6

2

2

经济规模竞争力

6

2

2

社会富足度竞争力

7

2

1

发展效率竞争力

5

3

2

发展互动竞争力

6

3

1

资料来源:光明网,实现昌九一体 提升江西在长江经济带 国家战略中的地位,2014年9月18日。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00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国际化程度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32%和55%。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体系完备,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 1  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 42 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  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8%。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按城市规模等级看,长三角城市群中拥有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大型、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就有15个能足够支撑城市群的持续发展。

 

表2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

规模等级

城区常住人口

城市

超大城市

1000万人以上

上海

特大城市

500-1000万人

南京

大城市

I型大城市

300-500万人

杭州、合肥、苏州

Ⅱ型大城市

100-300万人

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绍兴、芜湖、盐城、扬州、泰州、台州

中等城市

50-100万人

镇江、湖州、嘉兴、马鞍山、安庆、金华、舟山、义乌、慈溪

小城市

I型小城市

20-50万人

铜陵、滁州、宣城、池州、宜兴、余姚、常熟、昆山、东阳、张家港、江阴、丹阳、诸暨、奉化、巢湖、如皋、东台、临海、海门、嵊州、温岭、临安、泰兴、兰溪、桐乡、太仓、靖江、永康、高邮、海宁、启东、仪征、兴化、溧阳

Ⅱ型小城

20万人以下

天长、宁国、桐城、平湖、扬中、句容、明光、建德

 

但是,通过与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城市群的比较(详见表3),长三角城市群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数据的比对可以看到,长三角城市群的体量(面积和人口在6个相比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属于大型的(面积仅次于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人口居第一),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指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均生产总值都是最低的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城市群所在经济体的发展状况,结合中国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不足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表3 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比较

城市群

中国长三角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面积(万 平方公里)

21.2

13.8

24.5

3.5

14.5

4.5

人口(万人)

15033

6500

5000

7000

4600

3650

GDP(亿美元)

20652

40320

33600

33820

21000

20186

人均GDP(美元/人)

13737

62030

67200

48315

45652

55305

地均GDP(万美元/平方公里)

974

2920

1370

9662

1448

4485

注:①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为 2014 年统计数据。②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包括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长崎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包括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报告。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管理模式和提升城镇化 质量提供了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注入了新活力。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为长三角更好发挥科教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城镇化要求,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指明了新路径。

围绕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将重点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1)构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利用超大城市上海的区位优势,通过减少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加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增强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

(2)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发明和高科技产业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3)创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此外,还要通过“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大力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 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路一带”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三) “十三五”时期,苏州开放型、外向型、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展望

苏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下游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三个I型大城市之一,是“一核五圈四带中“五圈”之一的苏锡常都市圈的龙头城市,经济起步早、与超大城市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跃上万亿元台阶,2015年实现1.45万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14年超过2万美元,2015年达2.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11年突破千亿元,2015年完成1560.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38.6亿元,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8%,收入总量、税收占比继续保持江苏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13年跨上3万 亿元台阶,稳居全国重点城市第2位,2015年达到30546亿元。产业转型升级获得新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新合作、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等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巩固。城乡发展一体化展现新面貌,基础实施建设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水平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均巩固在99%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苏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争当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苏州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纵观大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前景光明,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国家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江苏叠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为苏州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2016-2020)期间,苏州市经济总量较大,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城乡发展比较协调,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形成、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拓展,为苏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苏州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标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立足自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挥趋势和条件。

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到2020年,苏州要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方面包括:

(1)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研发投入不断加强,专利布局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继续保持领先水平,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幅缩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一批技术专利,创新成果显著增加。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产要素实现长江经济带内自由、合理流动,苏南区域高端产业、科技资源、人才要素优势更为突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长江经济带 东中西协同发展的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3)对长江经济带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占长江经济带比重稳步上升,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显现。消费在长江经济带中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出口产品规模持续扩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提升。

二、项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习近平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环境效益。习近平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使沿江各省市协同作用更明显,促进长江经济带 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要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要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 这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更好发挥统领作用。发展规划要着眼战略全局、切合实际,发挥引领约束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  方式 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对一些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要科学论证,比较选优。对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列出负面清单。市场、开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沿江省市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 建成生态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十三五”期间,苏州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群中规模仅次于上海和南京的大城市,面临着关键的两大问题——如何在国家战略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利用已有优势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两大关键问题对于苏州未来的创新发展乃至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均是至关重要的。

本项目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现状及发展愿景,苏州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围绕自主创新以及政府在促进自主创新效率方面可做的改进这一核心,讨论苏州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如何定位以及如何优化资源充分利用平台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三、项目的研究重点、创新点及其项目主体建构

依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十三五”(2016-2020)期间,苏州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努力保持开放型经济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质量有提升。要使苏州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基本形成于生态文明主导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态系统全面发展格局,生态质量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建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强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认知  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素质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精品文艺生产共同进步。

“十三五2016-2020)期间,苏州经济要以自主创新为手段,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苏南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的提升。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推动自主创新的需求是指通过政治、经济等因素刺激产生市场需求,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而进行自主创新,以期获得生产价值链顶端的额外收益。而推动自主创新的供给因素是指在外界因素的不断刺激下,随着自主创新的需求增加,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也会增加,这些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以及各种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服务资源,例如一些中介机构等。这些供给因素随着自主创新需求增加而不断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根据自主创新推动因素的两大来源,政府干预自主创新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着手。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特定产品的采购来扩大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推动该产业的自主创新。同样,政府可以通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补贴、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从供给侧层面进行自主创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国务院批准的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2015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研发投入效益的提高。自20093月北京中关村成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等陆续加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力争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  改委 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发  地区【2013】814号)。 《规划》明确提出,支持苏南开展重大改革发展实验,条件成熟时,研究建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也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为部署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2013年5月4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 宜居区的“五个区”建设,高起点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 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年,苏南地区GDP达到33381亿元,人均GDP突破1.6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1/8和1/5。城镇化率超过70%,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其中7个县(市)进入前十位。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 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江苏提出,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一要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增创新优势;二要扎实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创新优势;三要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建设,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创新优势;四要扎实推进开放合作 引领   设,以扩大开放增创新优势;五要扎实推进富裕文明 宜居区建设,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增创新优势。 为此,江苏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根据规划,苏南2020年将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2014年5月, 由科技部牵头,国家发 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国资委、国税总局、中科院、银监会、证监会等11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到江苏省就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调研。充分发挥苏南创新优势,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探索,破解瓶颈制约,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为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注入新的动力。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着力在五个方面先行先试:一是推进自主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知识产权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发挥高新区先导引领作用,注重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努力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打造人才高地。集聚高端人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四是深化开放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产业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积极引进海外研发机构,不断提升科技经济国际竞争力。五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对苏南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依托,统筹推进苏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凸显,这些都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希望苏南在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发挥经济、科技和开放优势,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力争在开展区域创新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应有的贡献。相关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一、 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

“创新”一词源于我国对英文单词“innovation”的翻译,熊彼特(1990)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分析。熊彼特将创新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得到新的生产函数,使得创新主体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背景下,我国首次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主席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自主创新:我国要想提高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地位就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保证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在引进外国关键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将自主创新与引进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江泽民,2002)。

关于自主创新的定义,目前我国尚无明确规范的解释。傅家骥(1998)通过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为了获取超额收益,自发地通过自身努力或者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改进和攻克,推动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化的一种创新活动。刘凤朝等(2005)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将自主创新定义为创新主体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攻克科学技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陈劲(1994)研究表明在研究开发中学习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主要学习模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本课题组认为,自主创新是拥有创新自主权的各个创新主体为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获取市场的超额收益,而自发地进行技术改进和发明,形成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行业。

国内外对自主创新产出绩效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性分析,对自主创新的能力进行研究。Adler and Shenbar(1990)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创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创新产品的技术生产能力、对技术引进吸收并发展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技术进步影响的能力。Guan (2003)则从7个维度 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知识、产品、工艺、生产、销售、组织等方面将技术创新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资源或资产。Burgelman et al.(2008)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支持和促进企业创新战略的综合特征。魏江和寒午(1998)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结构性分析,从研究开发、制造生产、市场营销、资本投入以及组织的角度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许庆午(2000)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为多种能力的结构性组合,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投入转化能力。刘凤朝等(2005)通过研究自主创新的实现过程,从研究开发能力、产业化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三个角度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自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也包括市场价值的实现能力。

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化特征,一般对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结构化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自主创新产出绩效。目前,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最权威的还是我国国家统计局建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也是建立在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国内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这四个一级指标,根据实际研究的产业、创新主体进行指标修正,试图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评价研究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自主创新产品必须具有以下6个特点:一是自主创新产品要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技术政策向符合;二是自主创新产品必须符合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三是自主创新产品必须符合我国产品注册商标的相关法律规定;四是自主创新产品必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在产品的性能上有实质性的改进,表现为在材质、结构、工艺上的明显改进,或者是表现为产品效能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污染的减少等方面;五是自主创新产品必须要有可靠的质量,特殊行业的产品要有产品许可证,强制性行业的产品需要通过认证;六是自主创新产品必须要在市场上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或者是已经在市场上进入销售环节。

二、 政府干预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政府干预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市场缺陷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1) 市场缺陷论。要正确定位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职能必然要求分析把握自主创新中的市场缺陷。完全有效的市场会直接推动创新,但是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所以不能做到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必然。由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外部效应(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国家或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利益,政府需要在两者的矛盾中起到平衡冲突的作用。政府在兼顾国家或社会的利益的同时,必须通过有效干预手段使得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趋于一致,维持自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万兴亚,2001),所以政府可以通过R&D补贴、政府直接干预、税收优惠、金融贷款优惠等政策保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自主创新活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组织所构成,这使得自主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等社会各部门相互有效合作,但是这仅仅依靠市场是难以为继的。陈劲等(2004)研究发现应用型研究的成功率一般为15%,而出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仅为3%,这会使得很多企业在自主创新面前望而却步。因此,政府应该起到促进经济与科技良好互动的作用,协调自主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渠道,降低创新主体的信息不对称,推动自主创新(徐顽强和廖少刚,2004)。

(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根据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可以将国家创新体系视为由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国家产业政策等要素组成的具有双向作用的有机整体。在国家系统中各个组织机构有着各自的职能,其中政府担当着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重任,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枢纽,与创新成果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关联;科研机构则负责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技术的攻克;大学的主要职责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科技的研发。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而研究起源于李斯特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研究。李斯特首先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并且深入研究了国家政府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分析了一国的内生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就是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之后,弗里曼、波特和纳尔逊等人在李斯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研究,丰富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体系。

1、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论。弗里曼对日本的技术政策和经济业绩的研究,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组成的机构网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通过各自的经济活动以及相互作用,激发新技术的产生,促进一国的技术引进,推进技术的二次创新,扩散技术创新的市场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一国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弗里曼通过日本通产省的研究证明,在一国整体的经济向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中,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该国政府通过有效配置该国的资源来推动该国的技术创新(G.多西,1992)。弗里曼的理论认为一国的创新能力不仅受制于该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受制于该国的制度、组织等对于创新活动的影响,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政策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对于一国的科技和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该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使其适应该国技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来推动该国的技术创新。因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受到了该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型的能力的影响,这说明了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职能作用,通过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来协调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提高国家市场竞争力。

2、 波特的国家创新系统论。波特的国家创新系统论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创新的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得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钻石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通过对生产要素、本国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机构和市场竞争环境四个方面的研究,来解释国家产业竞争力。研究表明,国家有效地形成竞争环境来推动创新是提高国家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对本国市场需求以及相关和支持产业的作用,利用钻石模型中四个要素的双向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机会和推动力。波特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国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为该国的企业提供推动创新的环境,从而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一国的国家竞争力(郑传锋,2003)。

3、 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论。纳尔逊 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的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制度体系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学校等行为主体,还包括了各种经济政策、技术基础、制度因素等。一国的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同时一国的技术创新还受到该国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政府行为、研发机构以及国际竞争的影响。纳尔逊 通过研究技术革命,结合技术革命与制度结构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选择(Nelson,19093)。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指出,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与R&D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有关,而一国的政府在推动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的相互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政府干预自主创新与R&D补贴

(一) 政府直接干预自主创新的管理工具 政府管理工具是达成政府政策目标的手段,政府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干预自主创新。以政府作为直接的市场参与主体为标准,政府直接干预自主创新的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两种。

 

1、 政府直接投资

政府直接投资是从自主创新的供给角度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直接干预。政府直接投资主要指政府直接用于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资金,即地方财政预算中的科技经费支出。自主创新成果,由于知识外溢,是的它介于公共产品和完全排他性产品之间。这就需要政府在自主创新中扮演重要的参与者,推动社会技术的进步。对于一般创新项目企业来说,创新研发投入一般较大,且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出于成本收益以及现金流的考虑,企业往往会放弃研发投入,此时企业就急需政府的资助。技术创新的知识外溢,导致企业创新的预期收益低于社会平均收益,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主创新的创新积极性,引致自主创新的供给不足,这时各国政府的通用做法是进行R&D补贴,使得R&D外部性内在化,从而解决自主创新外部性问题,而且已取得了成效(唐清泉等,2008)。

 

2、 政府采购

政府直接投资是从自主创新的供给角度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直接干预。政府采购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采购是指由政府以消费者身份为其自身消费或履行公共职责而进行的消费行为。Rothwell(1984)认为政府采购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一是政府采购可以为新技术创造一个需求上的拉动力;二是利用政府的购买力创造一个超出现有规模的市场生存测试环境。谢光亚和张蔚(2002)归纳总结了各发达国家中政府对民用R&D的经费投入一般占R&D经费总额20%-30%;政府采购占全部GDP的10%-15%,许多政府使用这一工具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同时政府通过制定标准来进一步影响创新的方向和速度。我国应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对技术进步的需求拉动作用,有限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由高附加值的核心产业技术。

(二) R&D补贴与自主创新产出绩效

1、 R&D投入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R&D投入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源于内生增长模型理论。Griliehes(1980)通过建立 数学模型研究表明R&D投入、政府R&D补贴以及技术引进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Romer(1991)通过建立创新技术的生产速度函数,研究R&D投入和知识存量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R&D投入受到了创新技术的市场经济收益和研发效率的影响。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以及Aghion and Howitt(1990)通过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R&D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R&D的投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Griffith et al.(2004)通过对12个OECD国家的1974-1990年的工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研发的资本投入和研发的人员投入对技术使用的影响相似,并且国内研发资本投入越多,该国的技术创新速度越快。Furman et al.(2002)研究发现OECD国家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可以用R&D投入的差异来解释。

国内学者方希桦(2004)通过研究R&D投入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了一国的R&D投入显著推动了该国的技术进步。李平等(2007)通过研究我国的R&D资本投入对自主创新产出绩效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自主创新产出绩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的R&D投入。范红忠(2007)还研究了有效需求规模、研发投入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何庆丰等(2009)通过对R&D的人员投入、R&D资本投入以及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R&D的人员投入与R&D的资本投入均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高,同时R&D资本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大于R&D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推动。

2、 创新的弹性研究

创新的弹性研究是指创新投入每变化百分之一,创新产出变化的百分数。一般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创新的弹性分析常常借助于知识生产函数。知识生产函数主要是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知识生产函数最早是由Griliches(1980)提出,并且假设创新的产出是创新投入的函数,Griliches(1998)最初用研发投入来表示创新投入。Bottazzi and Peri(2000)用欧洲1977-1995年的专利和研发投入数据来估计创新生产函数,结果显示创新产出对研发人员的弹性接近于1。Riddle and Schwer(2003)通过对美国52个州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影响美国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存量、工业研发投入、该技术人力资本和获得大学学位的人力资本数量。Fritsch(2004)运用知识生产函数研究比较不同地区创新系统的能力,通过对欧洲11个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中心的创新的产出弹性较高。Hu and Mathew(2005)在知识产出模型中加入了公共R&D支出变量,研究表明公共R&D投入对技术后发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Krammer(2009)通过对16个东欧转型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公共R&D、私人R&D是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刘御林(2002)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对我国30个省区数据进行研究,用发明专利作为区域创新产出,结合创新人力投入,创新资本投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吴玉鸣(2006)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的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R&D投入对省域 创新能力有明显的贡献,而且人力资本投入对省域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刘莹莹(2008)综合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度是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龚荒和孙鸽(2008)对江苏省各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成熟度也是影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张宗和彭昌奇(2009)利用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通过对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取决于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越显著。

在综合论述了自主创新的国内外研究论点和政府干预自主创新及R&D补贴的相关文献后,我们来具体论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州“十三五”期间的创新型、开放型、外向型区域新经济结构主体建构。“十三五2016-2020)期间,苏州市开放型、外向型、创新型区域新经济结构体系的主体建构要素至少应该包涵:

一、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苏州建设长三角核心大城市和全球创新智慧城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积极建构苏州现代产业体系和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积极融入长三角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家战略。放眼全球、接轨世界,深化改革,全面提升苏州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形成苏州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苏州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1) 自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十三五期间,必须要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苏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把创新摆在苏州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创新是生产率、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核心驱动力。在人口结构变化、资本回报逐步降低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正在重塑经济,并提供了在生活各领域激发效率、改善服务的新途径,创新作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1+6”圆桌对话会联合新闻稿 北京,2016年7月22日)

(2) 自觉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和空间优化战略,推动区域与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进步,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3)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进一步强化生态优先意识,全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自觉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江苏全方位对外开放总格局,大力实施开放提升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丰富对内对外开放内涵,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层次,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格局。

(5) 自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法制成果普惠于民的意识,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增加人民收入,提升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

(6)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创新苏州、苏南乃至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有效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运营模式,鼓励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反思参与产业链整合,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鼓励和支持外资机构将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设在苏州、苏南及长三角地区。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先行先试的作用。扩大银行、保险等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

二、 二、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苏州现代产业体系,以提升开放型经济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形成促进创新驱动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积极发展分享经济与平台经济,保持苏州经济社会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苏南区域创新体系、苏州新经济结构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1) 充分发挥创新主引擎作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A、 全力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强区域创新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国家级高新区成为苏州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源。运用专利导航等新理念,加强高新产业布局规划,推动各板块各区域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重大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主动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苏州,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B、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战略建设,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鼓励企业主动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完善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扶持体系。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加速聚集创新资源,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以高新区、开发区为主阵地,在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器人及精密装备、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开展高技术攻关,促进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集群。深度参与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抓住国家推进双向开放及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主导参与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中国-德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借助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以及清华、北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苏设立的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发挥本地高校院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功能,放大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中心江苏分中心的效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促进一批优秀企业承接国防所需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任务。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吸引跨国公司来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推动外资企业强化属地研发创新。积极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全力集聚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强化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提高人才集聚的质量和效益,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瞄准“高精尖缺人才,升级姑苏人才计划政策体系,聚焦核心支柱产业人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开发力度,突出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C、 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快打造苏州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网络,重点建设好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和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加快自主创新广场建设,重点打造线上线下科技服务平台,形成网络健全、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枢纽。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认真实施“苏州市金融支撑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建设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购买科技服务。发展   空间 等新型孵化载体,完善创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和回报率。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苏州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目标取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层次能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高效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30年,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和经济格局全面建成,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区域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支撑中国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重点任务包括:

A、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引进和整合,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创新成果交流。研究推动苏州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布局。加大力度建设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争创苏州创新型、智慧型、信息化城市,进一步发挥苏州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与引领作用。积极融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和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苏州和长三角区域 对“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B、 打造工业新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布局一批面向长远、技术先进的国家创新平台。完善和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优先布局一批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研究建立长江经济带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完善一批面向苏南外向型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开放运行和共享。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试验平台,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区域创新创业。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培育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及资本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百亿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子计算、人本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加强一体化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 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加快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行动,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将互联网创新创业纳入国家创新和就业体系。发展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小微 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C、 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信息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示范。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依托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组织实施移动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医药电子商务等政策性试点工作。优先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研发,依托上海等大型企业,部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 计算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加快培育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上海、苏州、无锡等示范城市,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技术研发外包;依托苏州、无锡等示范城市,重点发展工业与工程设计外包;依托上海、杭州、苏州等示范城市,重点打造数据分析外包产业集聚区。高端化发展制造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引导制造业朝着服务融合、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优势产业链。加强面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放应用,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提高自主品牌建设水平。鼓励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兼并重组和服务化融合转型、价值提升,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D、 高起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软件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领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增量提质。抓住“互联网+”发展大机遇,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体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继续做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  服务业创新型企业。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促进纺织、轻工、冶金、化工等传统支柱行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化办法,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实施节能改造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突出科技强农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基础实施改造提升,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集体农场、合作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完善学习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机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健全农产品质量 安全 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对地产农产品的保护。

(3) 巩固扩大开放领先优势。创新对外开放思路举措,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持续优化引资结构,深入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A、 精心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建设中国开发区升级版、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国际化开放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争取在两岸人才、商贸、金融、载体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实现新突破,构筑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推动太仓对德合作成为新时期江苏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中德两国合作的新典范。推进综合保税区贸易多元化试点。主动对接并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贸区 改革成功经验,大力推进贸易、金融和投资自由化,积极争取扩大服务业开放。

B、 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强化与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创新政策对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推动“苏新亚”等国际班列运营发展,争取开通苏州港至东南亚的直达航线,充分开辟向西南海陆口岸通道,建设苏州港长江中上游水上货物集散和转运中心,深化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互动发展。探索开发区“走出去”发展和兴办国际合作园区新模式,在海上丝绸之路布局建设境外开发(经贸合作)区。

C、 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区域领先的贸易便利化环境,加快培育基于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    转变。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大力培育市场采购贸易,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贸易业态比重。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坚持引资引智  产业 并重多元引进境外要素,推进现有产业链高端要素和功能的补缺、延伸。加强对跨境财务结算中心等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推进外资项目快速审批试点改革,适时实施 重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并购、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探索和完善涉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加快营造区域领先的贸易便利化环境。

D、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充分尊重城乡发展规律,以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功能布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4) 着力拓展 市域 增长空间。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多规合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有机衔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为建立战略增长空间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优化“两轴三带”的市域 产业空间布局,构建 沪宁高新技术产业轴和苏嘉杭现代服务业产业轴,协同发展沿江太湖文化生态旅游带、沿沪 特色产业集聚带和沿江重化物流带。全面开展城市设计,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留住苏州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科学合理划定城市边界,注重区域内部统筹协调,促进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基础实施等互联互通,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错位发展。

(5) 不断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4个县级市市区、50个镇为骨干的城镇体系,到2020年,苏州市城镇化率达到80%。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性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和科技、产业、人才、投资、信息等发展要素集聚功能,全力推进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个县级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的次中心城市。加强建制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通辖区内部各城镇之间的联系,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网络状城镇体系。以提升能级和优化功能为主线,以改善空间形态为抓手,加大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提升中心镇资源、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做好被撤并镇、村资源整合与分类管理。

(6) 提升特大型城市功能内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充分运用现代化、智慧化等手段,着力探索新型城市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管建并重的方针,建立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运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试点。坚持市域一体化原则,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完善路网连接工程,重点加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无缝对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推进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建设,完善路网体系。全面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7) 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深化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和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管理办法,提高股份分红水平。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设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重点开发创新创业楼宇、科技孵化平台、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平台。整合闲置低效集体资源资产,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

(8) 长江经济带之上海、苏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经典案例举要:A、浦东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B2015江南小镇篇。

A、典型举要:陆家嘴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外滩,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作为中国长江经济带国家级战略两大金融极核区(江北嘴、陆家嘴)之一,陆家嘴是众多跨国银行的大中华区及东亚总部所在地。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并在陆家嘴成立中国首个国家级金融开发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必须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设办事处,因此现共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办事处,当中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

B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镇 

排名

排名

1

江苏昆山市玉山镇

51

浙江苍南县灵溪镇

2

江苏常熟市虞山镇

52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 灌口镇

3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

53

福建晋江市英林镇

4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

54

江苏江阴市华士镇

5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

55

福建南安市水头镇

6

江苏张家港市杨舍镇

56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

7

广东东莞市虎门镇

57

江苏无锡市锡山 区 东港镇

8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

58

广东中山市三乡镇

9

广东东莞市长安镇

59

浙江温岭市泽国镇

10

江苏张家港市金港镇

60

江苏昆山市巴城镇

11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

61

福建晋江市东石镇

12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

62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

13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

63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 杏坛镇

14

上海嘉定区安亭镇

64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

15

江苏昆山市花桥镇

65

浙江玉环县楚门镇

16

浙江乐清市柳市镇

66

广东广州市 番禺 区 石基镇

17

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

67

浙江慈溪市观海卫镇

18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

68

江苏昆山市千灯镇

19

广东东莞市厚街镇

69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

20

浙江苍南县龙港镇

70

山东广饶县大王镇

21

浙江永嘉县瓯北镇

71

福建晋江市金井镇

22

广东东莞市塘厦镇

72

广东中山市坦洲镇

23

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

73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

24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

74

广东中山市古镇镇

25

浙江瑞安市塘下镇

75

广东东莞市黄江镇

26

广东东莞市常平镇

76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

27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

77

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

28

福建晋江市安海镇

78

广东东莞市石碣镇

29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丰南镇

79

福建石狮市灵秀镇

30

浙江东阳市横店镇

80

广东广州市 番禺区南村镇

31

福建晋江市陈埭镇

81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马鞍镇

32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

82

江苏扬中市新坝镇

33

广东东莞市寮步镇

83

江苏昆山市陆家镇

34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

84

浙江海宁市长安镇

35

江苏张家港市锦丰镇

85

安徽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

36

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

86

江苏太仓市城厢镇

37

江苏昆山市周市镇

87

江苏常熟市尚湖镇

38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

88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

39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

89

辽宁海城市西柳镇

40

广东东莞市大朗镇

90

山东济宁市兖州 区 新兖镇

41

广东东莞市清溪镇

91

河南新郑市龙湖镇

42

浙江杭州市 萧山 区 瓜沥 镇

92

浙江慈溪市周巷镇

43

江苏昆山市张浦镇

93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44

浙江象山县西周镇

94

辽宁海城市 析木 镇

45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95

贵州仁怀市茅台镇

46

广东东莞市凤岗镇

96

浙江湖州市吴兴区 织里镇

47

浙江乐清市虹桥镇

97

浙江桐乡市崇福镇

48

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

98

浙江平阳县鳌江镇

49

广东东莞市大岭山镇

99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

50

浙江诸暨市店口镇

100

辽宁海城市腾鳌镇

资料背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等推出的“2015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人民日报同步发布

 

No.1 昆山市玉山镇:玉山镇是一个以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与民营经济著称的现代化工商业重镇,其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早在2014年就入选全国百强镇第一。

 

No.2 常熟市虞山镇:虞山镇是常熟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区内交通便捷,苏嘉杭、沿江两条高速公路和204国道等交通干道交汇贯通,上海虹桥、浦东两大空港,国家一级口岸 常熟  转瞬即达,与上海、苏州、无锡、南通构成1小时经济圈。先后获得“中国乡镇之星”、“全国财政十强镇”和“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No.3 张家港市杨舍镇:杨舍镇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它是张家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获得“中国明星乡镇”、“全国最佳乡镇”、全国最佳乡镇等荣誉称号,连续20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镇,综合实力在全国千强镇排名中名列第五位。

 

No.4 张家港市金港镇:金港镇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的西郊,地处沿江长三角经济区域宝地,坐落于上海、南京、无锡、常州等城市的怀抱之中,是张家港市临港经济板块的“桥头堡”和“前哨兵”,也是张家港市经济、政治、文化的副中心和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No.5 吴江区同里镇:同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No.6 吴江区盛泽镇:盛泽镇是吴江区两个主城区之一,也是苏州人心中盛产土豪的地儿。这里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

 

No.7 昆山市花桥镇:花桥镇位于昆山市的最东端,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毗邻,素有“江苏东大门、上海后花园”之称,是昆山市的汽配商贸物流重镇。

 

No.8 吴江区松陵镇:松陵镇位于吴江区最北部,是吴江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处于长三角城市圈 核心地带,西濒东太湖,紧靠大运河,东望上海市,北近苏锡常,南眺浙江省,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苏州绕城高速、318国道、227省道、230省道、京杭 大运河 穿境而过。

 

No.9 武进区湖塘镇:湖塘镇是武进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发展之快,潜力之大也是有目共睹!有“锡剧之乡”、“菊花之乡”、“竹刻之乡”、“红木雕刻之乡”诸多美誉,更拥有万达广场、吾悦 广场、茂业百货、金鹰百货等多个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

 

No.10 吴江区黎里镇:黎里镇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曾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 、“江南水乡古镇” 

 

排名No.11-27其余江南小镇还有:No.11 张家港市锦丰镇No.12 江苏昆山市周市镇No.13 江苏昆山市张浦镇No.14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No.15 江阴市华士镇No.16 无锡市 锡山区 东港镇No.17 江苏昆山市巴城镇No.18 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No.19 江苏昆山市千灯镇、No.20 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No.21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No.22 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No.23 扬中市新坝镇、No.24 江苏昆山市陆家镇、No.25江苏太仓市城厢镇、No.26 江苏常熟市尚湖镇No.27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三、将信息化建设贯穿苏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开放创新发展全过程,加快释放苏州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苏州信息化驱动苏州现代化,建设苏州网络强市,掀起苏州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苏州信息化建设新浪潮,适应和引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增强苏州创新发展新动力。

 

(1)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网  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间提升,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印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关键节点,作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龙头区---上海、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必须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来临之前占据制高点,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2) “十三五”期间,苏州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苏州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全力巩固领先优势,抢抓中国新兴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转型发展,积极谋求掌握发展主动权,加快苏州网络空间战略布局,获取关键资源,引领、博弈国际规则制定,加快苏州信息化发展,建设苏州数字化城市。未来苏州,要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市为目标,着力增强苏州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苏州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苏州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苏州新经济结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十三五”期间,苏州要发展核心技术、构建先进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并使之成为苏州新经济结构建构的核心支柱产业。制定苏州信息化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积极争取并巩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全球领先地位,着力构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比较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实施苏州大数据战略,推进苏州“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苏州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苏州优势新兴业态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拓展,全面提升苏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信息化水平。

 

(4) “十三五”期间,苏州要打造信息化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信息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 企业创新,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着力提升苏州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培育苏州信息经济,推进苏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加强苏州新兴产业链 各环节协调互动。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加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加强专利与标准前瞻性布局,完善覆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测试验证和产业化投资评估等环节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研发中心、技术产业联盟,探索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打通技术产业化的高效转化通道。深化上市发审制度改革,支持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开拓市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苏州新经济国际化发展水平。推进苏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苏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苏州新兴产业链,打造苏州新型制造体系。

 

(5) “十三五”期间,苏州要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苏州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苏州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苏州农业网络化转型。支持运用互联网服务模式创新,加快苏州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苏州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培育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苏州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繁荣健康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引导和规范苏州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分享经济,建立苏州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加强苏州新经济结构体系建构顶层设计,提高苏州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公共服务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分区分级分类推进苏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实施以上海、苏州等长三角世界级信息化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苏州物联网设施建设,优化苏州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强苏州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协同发展,增强应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苏州电力、民航、铁路、公路、水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发挥苏州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苏州安全支付、信用体系、现代物流等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苏州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格局,奠定苏州新经济发展新基石。完善苏州互联网企业资本准入制度,设立中国(苏州)互联网投资资金,引导多元化投融资市场发展。发挥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加入中国“互联网”联盟,支持中小微互联网企业成长。深入推进苏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争创中国(苏州)信息经济示范区。

 

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建构苏州新经济结构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加快推进创新型、开放型、外向型苏南区域新经济结构体系建设步伐。

 

(1)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大供给侧 改革力度,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潜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规则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促进不同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市场准入规则,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和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有序流动。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完善重要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好价格机制导向作用。

 

(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政府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经营环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型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3) 深化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创新,着力集聚金融产业资源,吸引国有金控、境外金控、主权财富基金在苏州设立总部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推动苏州银行、东吴证券、东吴人寿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发挥好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作用,努力建设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规范地方性债务。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调控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的定向杠杆作用。

(4) 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机制。准确把握中央顶层设计目标要求,主动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改革试点项目,扎实抓好既定的各项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提炼改革做法,为面上改革积累经验。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开放性信息平台,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动力。

 

(5) 切实加强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把握“三个坚持、一个防止”重大原则,即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主动适应、准确把握、积极引领经济发挥新常态,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依法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推动苏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本领。

 

四、项目研究综述

 2016年7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深圳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等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各自地区或各自企业的实际先后发言。他们分别就金融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与趋势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民企发展等讲摆问题,提出建议。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发表各自观点。习近平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上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为此,必须要:

 

A、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B、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C、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D、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2016年9月4-5日,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G20杭州峰会在杭州举行,这一主题也为世界经济指明了破解增长之困的路径。3日下午,2016年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向世界描绘了站在新起点的中国经济,也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蓝图开出中国“良方”---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目的就是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创新、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201696日,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与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幕,来自两岸的信息产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各方面人士500多人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怀 进鹏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怀 部长指出,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特征。未来软件企业将朝着网络化、生态化、平台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为抓手,加大工业软件应用与推广力度,加强产业生态建设。今后35年将迎来制造业创新变局的关键时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渗透,未来我们面对的将是“万物互联、智能融合、全球竞合”的全新 产业发展格局

到2020年,以“上海、苏州、杭州”为龙头引擎的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要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 合理分享 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

到2030年,苏州创新驱动型产业体系和经济格局全面建成,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苏南区域协同合作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全国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

到2040年,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创新型全球城市基本建成(实现对伦敦、纽约的超越),基本形成上海—北京—香港共建的中国东海岸城市带,届时,中国将成为唯一 一个拥有三大 全球城市的国家,其在全球城市层面的影响渠道及能级将极大提升,形成以上海的创新与国际要素配置能力加北京的国际决策能力与本土文化  实力相结合加香港的离岸配置能力相结合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沈坤荣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和增长路径转变经济研究,20064.

【3】 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 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106.

【4】 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中国社会科学,20131.

【5】 赵树宽,胡彩梅知识溢出对中国省域知识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29.

【6】  周明,李宗植基于产业集聚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科研管理,20111.

【7】 白俊红中国的政府R&D资助有效吗——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114.

【8】 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13.

【9】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济研究,20036.

【10】  庄子银创新、企业家活动配置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78.

【11】  李宏彬,李杏,姚先国,张海峰,张俊森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10.

【12】 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113.

【13】 新华社,2012-09-23,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14】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20059.

【15】  龚荒,孙鸽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比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7.

【16】 何庆丰,陈武,王学军直接人力资本投入,R&D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我国科技活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09284.

【17】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0.

【18】 刘莹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9】 唐清泉,卢珊珊,李懿东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与R&D补贴的政府角色定位中国软科学,20086.

【20】 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科研管理,19986.

【21】 谢光亚,张蔚论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政策工具的选择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

【22】  徐顽强,廖少刚政府在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新中的功能分析江汉论坛,200410.

【23】 张宗和,彭昌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24】 刘健钧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0.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5】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叶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6】 陈治,张所地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推动效应的影响商业研究,20131

【27】 方世建,余青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28】 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16.

【29】  沈坤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与路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0】  王元,张晓原,赵明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1】 杨兆廷,李吉栋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2】 安慧霞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及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3】 朱孝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 董雪兵,朱慧,康继军,宋顺锋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128.

【35】 胡凯,吴清,胡毓敏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技术交易市场视角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28.

【36】 王华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经济研究,2011S2.

【37】 周经,刘厚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与我国技术创新——基于1998-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38】  陈国宏,郭弢.我国FDI、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9】 张五常,易宪容,张卫东经济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0】  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

【41】 高旭东自主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42】 郭志仪,杨崎玮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与对策研究——以东莞、苏州、温州制造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43】  洪银兴科技创新路线图与创新型经济各个阶段的主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4】 巴劲松金融制度变迁、法治与金融发展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47.

【45】 叶子荣,贾宪洲金融支持促进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吗财经科学,20113.

【46】 张宗和,彭昌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091.

【47】 赵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世界经济,20122.

【48】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精华本),杜贞旭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49】  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中文版序”.

【50】 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刘瑞华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

【5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1224日)(20151216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52】 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1229日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53】 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发改高技【2016440号】).

【5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6月).

【55】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57】 中共中共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313日).

【58】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330日).

【59】 上海市加快促进服务贸易行动计划(2016-2018.

【60】 国务院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国函【201640号).

【6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43号).

【62】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www.shanghai.gov.cn .

【63】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www.gov.cn .

【6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cpc.people.com.cn .

【65】 工信部网站:www.miit.gov.cn .

【66】 《求是》杂志:www.qstheory.cn .

【67】 Burgelman R. A. Christensen C. M.Wheelwright 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2008.

【68】 Bottazzi LPeri  G. 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European Regions2000.

【69】 Hu M. C.Mathews J. A.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East Asia. Research Policy2005349):1322-1349.

【7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www.shanghai.gov.cn .

【71】 维托坦茨政府与市场---变革中的政府职能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72】 BuchanJames. 2006. The Authentic Adam Smith: His Life and IdealsNew York: W. W. Norton.

【73】 O ’ TooleRandall. 2007. The Best-Laid Plans: How Government Planning Harms Your Quality of LifeYour Pocketbookand Your FutureWashingtonD.C.: Cato Institute.

【74】 MaskinEric S. 2007.Mechanism Design: How to Implement Social Goods.Nobel Prize Lecture December 8.

【75】 IDB. 2005. The Politics of Policie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2006 ReportWashingtonD.C.:IDB/DRCLAS-Harvard University.

【76】 IDB. 2009. Who Decides the Budget?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the Budget Process in Latin Americaedited by M. HallerbergC. Scartasciniand E. SteinWashington D.C.:IDB/DRCLAS-Harvard University.

【77】 习近平习近平在2016G20杭州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杭州. 2016.

       

先后参与本课题组研究之核心成员:

陶德胜中共党员、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任职安徽当涂县财政局,现任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学院基础部(社会科学部)副书记、副主任兼人文教研室主任;曾主编《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同济大学出版社)、雨露润草青---杨世良诗文选(上海交大出版社)等本专科院校教材;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

张明燕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兵工会计学华东分会秘书长、江苏省会计教授联谊会理事,《兵工会计》杂志主编等职

沈建东中共党员、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讲师,中级经济师曾主编《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等教材

李智中共党员、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河海大学研究生导师

刘杰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职国务院直属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二零一六年九月



相关课题资源库网站链接:www.shanghai.gov.cn www.china-shftz.gov.cn www.suzhou.gov.cn www.hangzhou.gov.cn www.sipac.gov.cn www.jiaxing.gov.cn www.ks.gov.cn www.snd.gov.cn www.wuxi.gov.cn www.nju.edu.cn www.sjtu.edu.cn www.zju.edu.cn www.pku.edu.cn www.tsinghua.edu.cn www.gov.cn